您的位置:首頁 > 視覺傳達

畢業(yè)季 | 2020央美設計學院研究生畢業(yè)作品展(設計與生成、中國傳統(tǒng)文字等)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閱讀量:14162次     
  設計與生成
  在針對傳統(tǒng)文字設計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強調現(xiàn)代設計語言生成的可能性研究?!吧伞奔扔袕娬{設計思維的作用,同時借鑒姊妹學科如計算機技術強調在技術可能性的扶植下新的設計語言的創(chuàng)作。由文字研究進而擴展到視覺語言的創(chuàng)作從而擴大了基礎研究的實踐實用范圍。強調生成語境下的視覺語言的創(chuàng)新將發(fā)揚我院傳統(tǒng)學術學科的優(yōu)勢,并能為傳統(tǒng)研究的現(xiàn)代轉化開辟發(fā)展途徑。
  01.園冶
  作者姓名/趙發(fā)迪
  導師組/王子源教授(責任導師),AHN SANG-SOO教授(韓國),Thomas Castro教授(荷蘭)
  明代計成所著《園冶》是中國首部園林建筑專著。其中圖式看似規(guī)律、重復的機械感卻有著細微變化,形成了裝飾并克制的明代文人審美話語。通過對《園冶》文本與圖式的研究與歸納,進而以圖式作為結構來源進行形態(tài)實驗,其中用到了立體化、參數(shù)化的設計方法,有些形態(tài)利用grasshopper控制參數(shù)直接生成。最終,將所生成的結構與園林意象結合,試圖在公共空間中進行一系列“造園實驗”。
  園林在今天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與視野?
  園林是傳統(tǒng)文人的理想居住空間,如今卻成為一種幻境。但園林所包含的空間、紋飾、生態(tài)、消費、文化活動都是今天的設計議題。
  在畢業(yè)創(chuàng)作中所關注的設計問題是什么?
  傳統(tǒng)語言的設計轉化與生成。
  如何理解設計中“生成”概念?
  生成設計更關注設計的過程與方法,它也作為一種工具,通過研究、迭代、生成、傳播,從而形成一個所參考的系統(tǒng)。
  導師評語
  賦予紋飾以體積,賦予空間以詩意。將原本內向性的園林意境應用到公共空間中,熟悉而又未竟。
  ——王子源教授
  中國傳統(tǒng)文字設計文化研究
  文字是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內容和媒介。文字設計(在所有媒介中包括字體設計及文字的設計應用,西方稱之為“Typography”)領域也是作為設計教育的重要部分,關于文字的設計與應用被普遍認為是設計基礎學科同時也被認為是設計重要的方法論。文字設計既被認為是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現(xiàn)代傳播的重要媒介和符號,其廣泛運用在標志、書籍、空間和新媒體媒介中。文字設計也被稱為設計中的“脊梁”——決定了設計的基本面貌、風格和態(tài)度,成為衡量視覺設計質量的重要指標。
  傳統(tǒng)漢字也包括與漢字相關的圖案或圖樣,從設計教育的角度看,對漢字的設計研究需要納入方法論和系統(tǒng)論,可以從造型技巧到敘事方法上都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國內的設計教育在造型學習和審美文化發(fā)源上往往偏向于以德國“包豪斯”設計為起點,而漢字從造型意念到形象包含了設計最重要的原理和方法之一,以漢字研究可以補充或修正前面那些觀點。
  01.共生
  作者姓名/楊柳青
  導師組/王子源教授(責任導師),安尚秀教授AHN SANG-SOO(韓國),金日龍教授,Thomas Castro(荷蘭)
  《道德經》第二章、第四十二章、第五十八章
  材料:畫布、PVC
  尺寸:1500x1500mm、800x1500mm、600x1800mm
  作品類型:漢字裝置
  《道德經》
  材料:紙本
  裝幀:線裝
  尺寸:210x297mm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材質:灰石膏
  尺寸:500x700x30mm
  作品類型:三維模型
  《生生不息》
  材料:紙本
  裝幀:騎馬釘
  尺寸:420x325mm
  利用漢字冗余與容錯的特點,并結合道家符箓的結構特征,在二維與三維的空間中重新構建彼此相連依靠但卻又無法識讀的合體文字與模型結構。用強烈的視覺張力消解了文字的可讀性,呈現(xiàn)出一種神秘的、圖騰般的特征。巨型的文字裝置給觀者的感受正如人類面對生態(tài)危機時感到的敬畏、恐懼、不可知等復雜的情緒。通過“合體字”與“共生圖形”的創(chuàng)作,傳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當我們心無旁騖,順著作品的構形邏輯來閱讀時,或許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段傳遞美好愿景的文本,就如同大自然從沒有想要傷害人類一樣。借此傳達我對共生概念的理解,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為什么選擇“共生”作為設計主題?
  近年來的一系列的危系事件都在提醒著人類,我們仍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這個世界的其它要素知之甚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字和圖形里,古人已經認識到世界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關系等。在此通過“合體字”與“共生圖形”的新創(chuàng)作,來傳達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
  你的作品所書寫的文本是來源于哪里?如何理解它們的“獨特性“?
  是以道德經中關于“人與自然共生”的內容以及新冠救援物資上的共勉古詩作為合體字創(chuàng)作的書寫材料并進行陌生化處理,以賦予漢字其神秘感與事件的紀念性。
  第二個部分為什么要使用立體模型或者雕塑的形式來展現(xiàn)?
  我想通過立體模型讓漢字成為了一種雕塑,在三維空間中展示漢字結構的共生關系,如同世間萬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
  導師評語
  作品對漢字和圖像的共生結構形式進行了多種探索與重構,讓文字的身份從二維的信息符號轉變成多維的紀念性載體,成為了承載社會事件與人類信念的作品。
  ——王子源教授
  傳統(tǒng)紋樣與城市視覺研究
  設計不僅是一種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方式,更是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方向以傳統(tǒng)紋樣研究為切入點,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設計、尤其是城市視覺設計領域應用的再思考,通過對傳統(tǒng)造物思想的學習,研究在當代設計語境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城市形象設計的影響與意義。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設計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融合關系,從傳統(tǒng)設計思想與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為設計當代中國城市視覺形象提供理論依據與系統(tǒng)研究方法。
  01.活著的節(jié)奏
  作者姓名/孟潔
  導師組/杭海教授(責任導師),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
  六十四密碼——折痕圖
  將正方形紙等分為六(六爻),其中“—”“--”折痕以二進制在數(shù)學中以2為基數(shù)的記數(shù)系統(tǒng)原則進行設計。
  六十四密碼——平折態(tài)
  依照折痕圖,折疊的動作過程隱喻“螺旋結構的信息轉錄”,從而產生六十四個平折態(tài)。
  六十四密碼——展開態(tài)
  “展開”隱喻“生”“象”。通過六十四卦與六十四遺傳基因密碼之間信息碼的轉譯,藝術化的演繹生命的“六十四密碼”。
  《活著的節(jié)奏》封面及內頁
  內容:研究報告
  尺寸:176x273mm
  頁數(shù):共116頁
  字體:漢儀中等線、方正宋刻本秀楷_GBK、Myriad Pro_Regular
  《六十四密碼》封面及內頁
  內容:六十四個折疊過程圖片合集
  尺寸:176x273mm
  頁數(shù):共1930頁
  字體:漢儀中等線、方正宋刻本秀楷_GBK、Myriad Pro_Regular
  通過對生命的思考與觀察,探索并構建以折疊為創(chuàng)作框架模式,運用雙螺旋可展結構和折紙幾何學的運算方法,結合易卦的符號語言、基因序列、二進制算法三者“數(shù)”的關系之上的設計創(chuàng)作——“六十四密碼”折疊模件。以“相生”“共生”為概念切入點,將研究報告和過程圖片分別集合成冊:《活著的節(jié)奏》和《六十四密碼》,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的嘗試創(chuàng)作以生物基因序列為母本的藝術作品,借一系列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在感受“活著的節(jié)奏”同時探析生命的“六十四密碼”。
  為什么選擇“活著的節(jié)奏”為主題?
  開題時已確定了創(chuàng)作緣起,“生命是由兩部分褶子組成的——生物性的褶子和思想性的褶子,每一個個體都是在折疊的過程中被不經意或刻意產生出的生命”。疫情期間,關于基因、命運、相生、共生等話題強化了我對活著的節(jié)奏感受。
  疫情給你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哪些影響?
  沒有很好的工作條件,很多負面消息讓我感到焦慮、煩躁、抑郁,后來在導師的幫助下漸漸恢復狀態(tài),將對生命無常的感受賦予作品。
  基于云展覽的模式,為什么仍舊選擇折疊的實物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
  我的主題是“活著的節(jié)奏”。折紙作為古老的東方藝術,源于手工卻帶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在折疊展開的過程中,每一點方向性的改變都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
  導師評語
  卦象、基因、折紙,看似如此不相干的事物,孟潔卻能感受到其中的聯(lián)系與生命的涵義,并以聰慧質樸的手法完成了作品,作品理念奇妙而深刻,處理得卻平靜淡然,絕不故作姿態(tài)、嘩眾取寵,一如她本人,是這個喧囂不安的世界里小小的一股清流。
  ——杭海教授
  02.鏡/我
  作者姓名/王揚
  導師組/杭海教授(責任導師),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
  《鏡/我》書籍對頁展示(部分)
  黑白攝影作品(部分)
  白、紅、紫、黑四組主題攝影(部分)
  《鏡/我》內頁展示
  通過對文字設計“圖像化”的發(fā)展脈絡和文學作品中“鏡意象”的調研、梳理與研究,探索“自我認知”和“鏡意象”之間的關系。以鏡、景、光、影、月、花、海等為主題,拍攝了數(shù)百幅黑白意象的攝影作品,以國內外有關鏡意象的文學作品作為文本,進行編排和設計。整本書籍的文本部分,并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可讀性文本。而是根據主題內容、圖片形式、情感表達等因素進行圖像化呈現(xiàn),嘗試圖像文本在自我認知和情緒表達上的可能性。
  為什么要做鏡子與自我認知相關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
  由于全球突發(fā)疫情,在居家隔離中我開始不停地反思。關于自我、關于認知、關于價值、關于存在。所以想要結合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去完成能跟觀者產生共鳴的作品。
  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遇到的困難是什么?
  在前期調研的梳理和提煉過程中,我感受了到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同時,作品在表現(xiàn)形式上面也經歷了反復修改。
  畢業(yè)創(chuàng)作期間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非常感謝我的導師杭海教授,多次在我創(chuàng)作陷入困境的時候,給予我鼓勵和幫助。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不要被虛無的念頭牽絆,秉持初心,永遠精進。
  導師評語
  鏡像一直是有趣的心理學話題,王揚的作品“鏡/我”以中文文學中相關論述作為文本,以攝影作品為圖像,進行對話,作品優(yōu)雅安靜,富有詩意與張力,完成了一次有關自我成長的鏡像關照。
  ——杭海教授
  傳統(tǒng)設計的當代應用研究
  本方向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設計及其造物思想的梳理與研究,幫助學生學習傳統(tǒng)設計基本概念與系統(tǒng)研究方法,了解本研究方向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動向。研究傳統(tǒng)設計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實踐,結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展開對中國傳統(tǒng)設計與現(xiàn)代設計之間關系的學術研究和設計實踐,全面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設計的理解能力,習得中國傳統(tǒng)設計及造物思想在當代設計實踐中的運用方法。
  01.九十九天紀疫
  作者姓名/劉明路
  導師組/林存真教授(責任導師),杭海教授,王川教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作品圍繞我們正在經歷的新冠疫情展開,以記錄疫情為切入點,以白族甲馬藝術語言為手段進行設計呈現(xiàn)。新冠疫情作為一件全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作品以疫情進入人們視野到有所平息的99天時間為背景,記錄了99個感動我們的大事小事,并匯聚成冊,在此基礎上,描刻了36個讓我們記憶深刻的畫面,并以警戒的方式詮釋觀者與事件之間的距離,使觀者能夠更切身的體會到疫情環(huán)境的嚴峻和畫面背后的無畏精神。使用傳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中的方式方法,我意在用傳統(tǒng)的設計手段,描繪時下發(fā)生的事跡,促進傳統(tǒng)藝術語言的生長,進而豐富當代的視覺設計環(huán)境。
  為什么選擇這樣一種設計的方式?
  新冠疫情作為一件全社會關注的公共安全事件,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記錄其中的精神。在設計過程中,作品需要保持記錄對象的獨立性和關聯(lián)性,所以我想到了早期研究白族甲馬中的敘事方式,它是具有現(xiàn)代開放意義的敘事方式;而甲馬本身也是帶有祈福避禍的傳統(tǒng)視覺藝術語言。
  畫面中的故事是如何選擇的?
  作品在記錄疫情事件的基礎上,梳理歸類,抽象概念,凝練符號,從醫(yī)護、保障、生活、禍源四個角度進行了描繪。
  為什么會在畫面中出現(xiàn)封鎖線?
  封鎖線是把觀者拉到疫情現(xiàn)場環(huán)境中的方法,也是白族甲馬敘事關系中合乎情理的方式。
  導師評語
  該作品從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及傳統(tǒng)視覺藝術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并尋找新的設計方法,利用疊加、共振等方法拓展敘事空間。創(chuàng)造性的利用白族甲馬的特殊敘事結構特點,構建了一種新的符號構成模式,體現(xiàn)了視覺、環(huán)境、功能的統(tǒng)一。
  ——林存真教授
  進入2020中央美院畢業(yè)季

  線上美術館設計學院專區(qū)...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www.cafa.com.cn/cn/education/details/8329202